浙江省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chechina 发布时间:2024-12-03 访问量:1114
浙江省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前瞻布局未来发展新动力的战略选择。低空经济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乐观预计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有望成为下一阶的“汽车产业”。提早布局万亿级产业的核心制造能力,能够为浙江制造业新动能培育积蓄磅礴力量。
加快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低空经济制造业带动作用极强,投入产出比高达1:10、就业拉动比高达1:12,能够拉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浙江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不仅是开辟新的产业版图,更是充分利用低空经济制造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促进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如机械加工企业通过给低空经济企业配套,能有效提升精密制造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优化技术创新土壤的重要手段。低空经济制造业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低空飞行器研制不仅直接涉及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学科,还涉及电子学、材料学、自动控制、制造工艺、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学科,表现出多学科、多技术领域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特征。技术密集叠加带动作用强,发展壮大低空经济制造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提升,更能优化技术创新土壤,为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
主动强化国家战略布局的潜在载体。低空经济制造业作为航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国防工业有密切关联,是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深度融合、双向互动的代表行业。部分低空飞行器具有难以替代的直接军事用途,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集中在军工央企中,军民在技术、资金等不同层面的合作成为必然。浙江多年来以市场见长,国家战略布局不多,通过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机制,能够加强与军工央企的合作对接、增强国家战略布局的潜在机会,为浙江培育新质生产力导入高端资源。
浙江省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的基础现状
浙江是经济强省、消费大省,低空经济起步较早、市场潜力大,产业发展总体具备较好基础和优势条件。但对标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要求,浙江在产业集聚、龙头引领、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发展环境等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产业链初步成型。浙江低空经济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上游部组件、零部件及材料、关联装备,中游通用飞机、无人机等整机,下游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其中,通用飞机领域初步具备多种机型的研发、制造和生产能力,产品主要涵盖初级教练机、轻型运动飞机、轻型直升机、多用途通用飞机、三栖飞机等机型;无人机领域具备军用和行业级无人机总装以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能力。目前,产业规模近100亿元,现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约33个,总投资约230亿元,主要集中在无人机、零部件及材料领域。
优质企业持续涌现。无人机领域现有迅蚁科技、华奕航空等21家企业的无人机型号纳入国家无人机行业统计,航天彩虹无人机、北航长鹰等研制的大中型无人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飞机领域有万丰航空、通飞野马、长鹰通航等龙头企业。配套设备及零部件领域涌现出西子航空、圣翔航空、艾美依、畅尔智能等一大批实力民企。
产业平台有力支撑。全省形成以杭州为引领,绍兴、嘉兴、台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多地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杭州未来科技城成为低空数智产业发展主平台,杭州钱塘新区航空航天、台州空天产业“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初步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建德航空小镇、德清通航智造小镇、台州无人机小镇等有效探索产用融合发展路径。
创新资源密集布局。浙江拥有各类低空经济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载体60余家,拥有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院所,建有天目山实验室、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通用航空运行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全省低空经济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持续赋能。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浙江多年来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建设,2020年杭州入围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今年浙江入选工信部国产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综合运营试点。目前,在低空物流、低空文旅、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邮政快递业低空智能驾驶应用先行先试,千岛湖旅游区、天姥山风景区列入国家低空旅游试点项目,2023年全省低空飞行量达到104万小时。
集聚发展水平仍待提升。与广东深圳等地相比,浙江低空经济制造业规模仍偏小、集聚度有待提升。部分整机企业反映,由于缺乏集聚效应,省内几乎难以找到配套的上下游资源,甚至国内产业链也存在缺失问题,不得不依赖境外供应商。省内各地高度关注低空经济制造业,省级层面虽在加强布局引导,但事实上各地招商引资方向仍较为雷同。
产业引领力量仍待增强。浙江低空经济制造业多数企业为零部件、材料、关联装备企业,总体仍缺少在产业链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虽有一批整机企业,但仍有相当部分以机体加工、组装为主,高价值环节亟待强化。
创新支撑能力仍待提高。浙江大院名校和军工资源偏少,与江苏也有明显差距,创新策源力量相对薄弱,对航空领域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也较为有限。省内已有的创新资源中,较多创新平台仍在推进建设阶段,部分研发项目存在投入不足、产业化推进不快的问题。
商业化市场应用仍待深化。低空经济应用与深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杭州作为省内相对领先的低空经济发展地区,相比深圳市已建成城市运营基地、日均运输快递6000票等场景应用深度,无人机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需加快健全低空空域管理机制与低空新基建。
配套服务保障仍待完善。试飞场地、检验检测、资质认证等方面公共服务配套亟需强化,以民企为主体参与航空器研制,尤其需要政府牵头搭建“桥梁”,在资质申请、适航认证、检测试验、标准研制等方面强化支持。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亟需加强,浙江由于缺乏产业集聚生态、相关专业高校较少,航空领域人才紧缺问题尤其突出,对机械、电子、软件、管理等多个领域的高端人才也存在较大需求缺口。
推进浙江省低空经济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空经济产业之争,已从幕后来到台前。当前的发展热潮之中,仍需秉持长远目光、理性判断、因地制宜,潮水退去之后才不会一无所获。对浙江而言,低空经济制造业是机遇、要发展,但必须立足浙江优势条件,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聚焦重点方向、强化系统培育,全力以赴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定方向: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综合考虑发展基础、资源条件、行业趋势等,建议浙江强化整机品牌引领,夯实高端配套供给,做优做强低空关联装备和低空智能物联产业。整机方面,重点发展军用级和工业级无人机、高性能通用飞机等领域,积极布局eVTOL、新能源航空器等新赛道及相关配套产品;零部件方面,加快发展壮大机体加工、零部件及材料等领域,增强高端化配套能力,并加快布局动力系统、机载系统、飞控系统等关键系统以及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力争在核心环节占据一席之地;关联装备方面,大力发展各类航空器及零部件关联制造装备、关联检测装备及服务,积极发展智能起降装备;低空智联方面,发挥浙江数字经济优势,重点发展低空数据、低空安全领域,积极培育智能物联硬件设备领域。
优布局:推动全省产业协同互补发展。优化“一核引领、多点协同”总体布局,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重点集聚区,发挥杭州核心引领作用,联动绍兴、嘉兴、台州、宁波、金华、温州等重点地区,一体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专业化园区、特色小镇等全省重点产业平台协同发展。杭州突出整机/系统集成企业培育和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各地产业平台结合当地优势特色,加强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协同杭州共建配套产业链。
立标杆:引培有引领作用的龙头强企。全力扶持低空制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打造具有生态影响力的标杆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生态圈,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打造配套供应链。精准盯引低空制造龙头企业以及高价值关键环节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外向型明显的重大产业项目。强化省领导牵头的对接机制,深化与中航工业、航发、中电科等关键企业合作对接,努力达成一批合作意向,争取导入一批高端资源。
强创新:千方百计提升创新及转化能力。全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天目山实验室搭建低空经济制造业发展中枢平台,加强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航(杭州、宁波)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增强公共研发创新支持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建设一批低空领域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关键载体,积极探索技术转化进程中利益共享、要素置换、柔性合作等创新机制。
促应用:深化应用场景建设与示范牵引。全力打造国产通航装备创新应用试点,重点围绕建设省际(岛际)短途运输、航空应急消防救援、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援、无人机物流运输、低空文化旅游、航空运动、农业植保飞防等7个通用航空应用场景,探索建立X个未来场景。政府侧要全力支持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创新,鼓励各地编制发布低空经济场景清单目录,加快向企业和机构开放一批政府侧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划分、低空新基建统一规划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低空安全管理等基础性保障工作,确保“飞得起来”“飞得高效”“飞得安全”。
育生态:厚植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土壤。加快健全低空经济制造业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产业链常态跟踪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全省低空经济制造业统计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合理规划推进飞行器试飞基地建设,统筹省内外资源加强检测测试试飞、适航认证等服务供给,加强行业公共服务配套。增强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支撑,用好省“4+1”产业基金,将低空经济制造业重点领域纳入支持范围,健全低空经济制造业投入增长机制;建强人才平台,大力引进全球低空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一批紧缺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分布式驾驶员和高素质飞手。